第四十八章 “青马”的覆亡(一)(2/2)
根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军队的马彪,让亲兵将这些“逃兵”吊到树上严刑拷打,得到的答案竟然还是如此。这可让马彪犯难了:这些“逃兵”的口供当中全都提到了一点儿,那就是那些“装甲战车”上的人有一部分看上去都是金发碧眼的“长毛”(洋鬼子),难道是北边的红北极熊军队偷偷越过边境前来支援红军来了?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情况,感到十分棘手的马彪慌忙将查到的情况上报马步芳,而马步芳接到电报根本不相信红北极熊会派出装甲部队偷越国境来袭击自己的部队。他马上命令马彪率军向永昌、凉州进行追击,会同马步青的主力部队围歼红军,如有差池,提头来见!
现在双方的态势已经渐趋明朗:按照工党中央的要求,西路军总指挥部对所属部队的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西路军总指挥部及五军两个团移驻永昌县城,九军以及三十军一部进占山丹城,五军移至凉州(武威)西四十里铺,三十军一部监视凉州。“马家军”方面是:马彪的两万人马扑向山丹城,而马步青的主力部队约三万人马准备和凉州守军合围四十里铺的红五军。铁骏将“飞虎军”隐蔽到距离凉州四十里铺大约20里地的这一片荒山野岭的目的,就是为了救援红五军,更确切地来说是为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
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人。董绍仲自幼跟父亲习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13年高小毕业考入冀县中学,毕业时获得"优秀模范"的称号。1917年考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1921秋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冯焕章的国民军。参加了冯焕章与1924年发动的北京政变。1926年9月,任国民联军第14师第12旅旅长。
中原大战后,冯焕章下野,冯部黄河以南的残余部队被蒋委员长收编调往山东济宁地区,董绍仲任改编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25师73旅旅长。1931年春,蒋委员长下令调26路军南下江西进攻红军,企图让这支杂牌军和红军相互拼杀两败俱伤。第三次"围剿"失败后,26路军移到被红色区域包围的宁都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军1。7万名官兵在赵博生、董绍仲的指挥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投奔苏区后被编入华夏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董振堂任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1932年5月升任第五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军团长)。
从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绍仲率部参加了赣州战役、漳州战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几乎所有战斗。1932年4月,董绍仲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以及李德的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战略的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董绍仲指挥红五军团担任全军的后卫。1936年6月,红五军团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并得到"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4年11月底,根据中央“掩护部队应不顾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灭尾追之敌”的命令,董振堂率部与国民党军展开激烈残酷的血战。他们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渡过湘江后,第34师包括师长陈树湘、师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红军战士全部阵亡。董绍仲所率红五军团以惨重的代价为红军渡湘江做出了英勇悲壮的贡献。1935年4月底,红军渡金沙江时,董绍仲率部在防御阵地一直坚守了9天9夜,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保障红军主力渡江的任务。
1936年10月,董绍仲率领红五军加入“西路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激战9昼夜,后于20日与3000将士一起壮烈牺牲。
铁骏在读民国历史的时候,多次感叹董绍仲的勇武,这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高材生绝对是一员文武双全的悍将。而铁骏所谓的“救国义勇军”最为缺少的就是真正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将领,所以铁骏就产生了一个“天马行空”般的想法——把自己十分欣赏的董绍仲“撬过来”。
作者闲话: